J9九游-非凡之选,独步天下

中国航海博物馆202九游J93年度回顾|J9九游
中国航海博物馆202九游J93年度回顾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4-01-19 05:36:38

  这一年,中海博以精品展览服务社会,完成年度陈展项目30项,包括馆内临展8项、国际展览1项、馆外临展1项、输出展览8项、交通枢纽等平台展览6项和虚拟展览2项。

  涓涓细流,百川归海。“众流归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受赠藏品展”是中海博首次以捐赠藏品为主体而举办的专题展览,也是中海博致力于回馈社会捐赠的积极尝试。展览分设“领导关怀”“行业支持”“名家学者”“八方来助”四个部分,向观众集中展示来自不同社会群体、民间收藏爱好者以及众多航运管理机构、航运企业的捐赠藏品,表达了中海博感谢捐赠行为、尊重捐赠群体、鼓励公益捐赠的积极意愿。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巴人正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由中海博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共展出展品132件/套,以三峡地区出土的巴人特色文物为基础,向观众讲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巴人往事及特色文化,探源中华文明的多元之迹。

  为深入贯彻落实“海洋强国”国家战略,服务上海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和上海市海洋局指导,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市海洋管理事务中心共同主办“探秘深蓝: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展”。展览共分“综合科考”“专业科考”“特种科考”及“守护蔚蓝”四个部分,从科技、装备、自然等角度,重点展示了当代中国海洋科考与深潜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阐释人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强化海洋意识教育,助推海洋文化繁荣发展。

  为庆祝第19个“中国航海日”,献礼“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国内13省市40家文博单位举办“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展览以长江和海洋文明相关三星堆遗址、马王堆汉墓、“长江口二号”沉船等34项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托,展出精品文物180件,其中一级文物64件,是中海博开馆以来一级文物最多、珍贵文物占比最重、参展单位最广的特展,集中展示长江航运成就以及自古以来长江文明通过海洋与世界互动交融的历史,为推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下,中海博联合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文广SMG文博东方等单位,共同推出“潮声万里——寻找古诗词中的航海和舟船”展览,精选100首古诗词,搭配100篇诗意白线个朗诵视频等内容,通过“自然之趣、人海之情、离别之意、千里之志、航向之技”五个部分,展现千年航海的诗意足迹,带领观众感受蕴含丰富的航海文化。

  为迎接展览开幕,覆盖浦东新区的“潮声万里·扬帆起航”2023年“书香临港”杯诗歌诵读大赛在中海博举办决赛。

  组织尚德实验学校等相关中小学校,围绕“潮声万里”古诗词举办绘画比赛、并在校园内举办同名微展览。

  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指导,中海博主办“相遇:明清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展,展览分“幻想:神秘的中国人形象”“沉迷:令人向往的‘中国风’”“显现:清代人的社会百态”三部分,从外销艺术品上的中国人图像角度出发,通过外销精品文物,讲述中外文明通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相遇与汇融的故事,带领观众感悟文明交流互鉴、倡导世界多元共生。

  为弘扬丝路精神,展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在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下,中海博联合漳州市博物馆共同主办“域外遗珍:漳州窑瓷器特展”,以漳州窑明清时期的瓷器为依托,从米黄釉瓷、单色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素三彩瓷五个方面展示漳州窑瓷器的异彩纷呈,并结合水下考古发现和国外收藏的漳州窑瓷器,全方位展现漳州窑瓷器行销海外的盛况,致敬海上丝绸之路的丰厚积淀。

  为庆祝上海与釜山缔结友好城市30周年,增进航海文化国际交流,中国航海博物馆和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合作举办“海珍百品: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藏精品文物图片展”。展览共设“星•图•越——航海探索,星图的指引”“书•帖•传——海洋历史,书帖的记录”“工•艺•魅——海洋文化,艺术的呈现”三个单元,依托近百件韩国国立海洋博物馆藏精品文物的图文资料,生动讲述航海科技、海洋历史、海洋文化等故事,共叙新时代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丝路精神,助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发挥好档案文物资政育人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丝路”故事、上海故事,由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共同主办“大道同行 海纳百川——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回响到‘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档案文物展。中海博精心遴选了船只模型、历史文物、档案照片等三大类25件展品参展。

  2023年博物馆全年开放314天,接待到馆观众55.14万人次,两大影院全年放映1086场,接待观影观众逾7.4万人,获得各类文创奖项20项。全年观众满意率96.58%。

  J9九游网页

  此外,两大分馆接待观众4.92万人次,其中上海潜艇展览馆接待观众4.85万人次,中国救捞陈列馆接待观众723人次。

  高度重视现场观众服务工作。制定各类观众接待方案,做好小长假、免费开放日、学生春秋游、暑期等大客流观众接待、现场协调、应急处理,全年接待逾55万人,其中接待团队2406个21.9万人。

  配合各大特展推出主题餐饮文创,推出国际饭店联名蝴蝶酥、文创雪糕及棒棒糖等特色餐饮文创。

  全年开展全程讲解2153场、免费区域讲解836场,接待总人数9.53万人。

  联合航海、科普等领域的馆内外专家、学者,开展“航海云课堂”直播14场,观看人次3.62万。

  全年累计招募新志愿者近600人,为全市8所高中提供1133人次志愿服务岗位,服务总时长超2.5万小时。

  为提升服务能级,开展志愿者专项培训40场,打造“航·博”课堂,参与约2500人次。

  “星火·远航——百团赴百城志愿服务项目”,联动上海6所高校赴全国14个省市开展航海文化宣教活动44场,受众近万人,线人次。

  “牵手·童航”项目,从200位报名者中遴选出29名小志愿者讲解员,经培训,展览期间为8500名观众提供460场义务讲解,九游J9 网站在全市13个区的21所学校完成校园宣讲。

  依托“航海大舞台”,构建“艺术、时光、职业、科技、红色”五条航海之旅,结合传统节假日、航海相关节日和临时展览,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19场、1.96万人参与。上海市航海模型公开赛、上海市青少年建筑模型锦标赛、“中海博”杯上海市青少年模型设计制作竞赛活动等科普赛事吸引了3100名选手参赛。

  1月1日,举办“新帆迎新年·共赴新征程”元旦迎新活动,通过击鼓升帆、重磅临展、登高祈福、社教活动等形式,抒发中海博美好的祝愿。

  “航海红色之旅”首站启航,走近新中国第一艘海轮,感受“海辽”轮起义的惊心动魄。

  携手上海辰山植物园,为浦东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浦东新区志愿者协会等策划服务于特殊亲子家庭的“航海职业之旅”。

  “航海时光之旅——赏福船之美 随郑和远航”活动,孩子们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制作精美的“福船”模型。

  举办“扬帆起航·筑梦蔚蓝——2023年全国航海科普知识竞赛”,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线万人次参赛。

  举办“第七届航海生活节”,联动全国20余家单位,举办1台开幕式演出、1条航海美食街、3个航海微展览、3场夜场特色航海科普活动、20个互动展位游园会,线部科普短视频,线万人次。

  夜宿类航海天文露营,让亲子家庭营员收获夜游博物馆、帐篷露营、夜间观星等特别体验。

  举办《潮声万里——寻找古诗词中的航海和舟船》与《江海共潮生:长江与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双展一日营启动。全年共举办9场、147名营员参与。

  上海航海模型公开赛首站赛和收官赛在我馆举行,完成了遥控帆船F5-550、F5-900、F5-ST950、F5-E、动力艇、耐久等项目,共计参与人数约800人。

  上海市青少年建筑模型锦标赛共设置了10项建筑模型个人项目和团体项目以及3项展示项,全市16个区约1200名学生参赛。

  举办第十五届上海模型节系列活动“中海博”杯上海市青少年模型设计制作竞赛活动。比赛设航海模型、建筑模型、航空模型三大竞赛类别,共计1100余名选手参赛。活动还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受到广泛关注。

  2023年,馆校合作学校增至137所,通过9个子项目的落地实施,探索博物馆与学校深度、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成效显著。

  获评上海市学生(青少年)科创教育基地(2023-2026)、首批上海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入选上海市首批“社会大美育”课堂等,获市委宣传部颁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度考核评估“先进单位、品牌项目”。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研学团队81个、1.05万人;全力参与上海科技节、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基地建设大型活动。

  持续夯实“航海文化进社区”“航海文化零距离”等惠民项目,在上海市内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地举办巡回展览26次、讲座47次,惠及观众4.1万余人次。

  2023年,学术研究基于馆藏,聚焦航海,注重研究层级,深耕航海文史,取得了诸多突破。

  “中海博典藏研究丛书”第二部顺利出版;馆刊《国家航海》入选中国人文社科索引(CSSCI)来源集刊;中海博讲师团成功获批上海市第五批市级专家服务团;7.11航海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集合馆内研究力量,出版馆藏研究丛书第二部《云帆万里: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选粹与释读》。

  中海博副馆长、中国航海科普大使王煜在北蔡高级中学开展《沿着航路看世界》讲座。

  7月11日,以“航海文化的力量与传承发展”为主题,中国航海日航海文化论坛在河北沧州顺利召开。

  2023年,持续推进藏品建档,精准藏品动态管理;不断优化藏品库房空间、及时更换藏品装具;全面协助藏品系统升级,实时更新系统数据,提升专业能级,精进藏品服务,做好航海藏品的守护人。

  2023年4月23日,上海潜艇展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黄浦分馆)一期项目开幕。

  有偿征集藏品33件(套),无偿征集藏品118件(套),全年共举办11场次上海市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现场鉴定各类藏品总计267件(套)。

  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4周年之际,上海潜艇展览馆(中国航海博物馆黄浦分馆)一期项目正式开幕。

  利用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对外完成4家业内和相关文物博物系统单位共计16件/套藏品保护修复及囊匣制作服务。完成本馆藏品保护修复77件。对3场次展览、库房、修复室、重点福船藏品等20多个点位区域开展时时环境监测,出具环境监测报告。对百件藏品及10余件重点藏品开展本体消杀及日常保养。完成34件金属藏品修复方案编制。完成教育部哲社重大项目子课题成果《中国传统舟船文化遗产调查》出版,制作《中国传统舟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关课件。研制无锡西漳船、太湖三扇子2艘江南水乡船模。

  馆藏珍贵金属文物保护:为有效减缓文物劣化速度,按国家文物局相关规范,藏品修复部工作人员对馆藏2把19世纪中晚期英国火石簧扳枪除锈后,采用化学试剂进行封护处理。

  对海洋生物玳瑁标本进行紧急处理,开展除虫、修复及养护等保护修复工作,防止继续劣化。

  2023年精心运维微信、微博、科普中国号、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等7个官方平台,共发布图文502篇,视频274条,直播52场,累计浏览量逾600万次。与外部新闻媒体广泛链接,各类报纸、新闻APP等新媒体渠道全年累计原创报道224篇。

  以文物保管为角度,策划拍摄《寻找下一个传承人4:藏品的保管》短视频,于518国际博物馆日在抖音平台发布,累计浏览量203.9万次,点赞2.6万次。

  2023年7月5日是中海博开馆13周年纪念日,官方平台正式发布中国航海博物馆最新形象宣传片,观众留言“值得一看”!

  线中国航海日之际,中海博与新闻晨报、中新网合作,策划推出“长江与海洋文明展”网络直播,全天累计观看人数逾100万人次。

  围绕重点节假日和纪念日,策划“云游中海博”直播系列。分别在海军节、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上海科技节、世界海洋日、儿童节、端午节、中国航海日推出8场直播,累计观看人数20万人次。

服务热线
18211779111